孤独的诅咒

孤独是什么?

永远不会响的手机、充满垃圾邮件和时事新闻的收件箱、零条未读消息、一列向东行驶的火车上全是手牵手的情侣。

又或许是一个人回家,打开Instagram那些快乐的人,然后点上一支大麻远离这一切。

也许在另一个人的生活中,孤独是不停地响着的电话、Messenger上两位数的消息提醒一列往西的火车,能牵着某人的手却仍感觉这一切很遥远。

一个人走回家,各种想法从脑子里跳出来:你的另一半可能会离开你他们在假装对你有好感;你的朋友并不真的喜欢你,他们只是在容忍你;没有人理解你,也没有人真正想要理解你。

最后一个片段——翻开课本,忘我地学习。当我成为一名著名的专业人士,我就不会孤单了。至少,不用再思考这些只是有机化学产生的关系而已

 

一名学生的视角

 

最后一个片段是根据《卫报》(The Guardian)中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成。当时,一名匿名的四年级医科学生写信道,她从高中起就与朋友疏远的经历。她写道:“我安慰自己,虽然我永远不会成为派对中的一员,但我仍然可以通过我的学业成绩发光发热。”

 

她继续说:“晚上独自埋头读书的生活让我感到空虚,学期结束时,我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可以庆祝。我从来没有过男朋友,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会有男朋友。我怕我会变得刻薄。”

 

《卫报》专栏作家玛丽拉·弗拉斯特鲁普(Mariella Frostrup)在回信中说,跟这位学生一样感觉孤单的人还有很多。弗拉斯特鲁普写道: “来信的很多20多岁年轻人都苦苦挣扎于学业的压力孤立感和接近关于存在的焦虑感。你可能会感到孤独,但你已经是一个庞大集体的一员了,即使这是没有任何一个成员特别希望加入的团体。”

弗拉斯特鲁普解释说,尽管学生在信中没有直接提到社交媒体,但社交媒体会通过让一个人的朋友看起来比实际更不孤独,从而加剧这个人孤独感。更不用说事实上,一个学者在孤立的环境中工作是很正常的。

 

孤独的精确定义

 

作家奥利维亚·莱恩(Olivia Laing )写道:“要人们承认自己孤独是很难的;孤独也很难分类;并且它可以深入人的筋脉之中。” 虽然孤独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同,但心理学中更精确的将其定义为源于人对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的不满导致的隔离的 “痛苦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仍然会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感到孤独,在这里你认识所有人,或者至少你认为你认识这些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在《基督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上解释说: “单单把孤独的人和别人放在同一个房间里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决定。”

 

从更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可以在一个空房间里感到自在。孤独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反映了你拥有多少朋友。

 

两种孤独感

 

孤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短暂的和慢性的。短暂的孤独是会消逝的。也许你了解到你的前任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他们的人, 虽然你想为他们感到高兴, 但你也会感到有些孤独。但这种孤独会过去。

 

但慢性孤独是一种在社交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孤独感,无论是在与朋友和家人的交谈中,还是与你爱的人发生性关系时。

 

并没有确切理由说明为什么人们会长期感到孤独,它因人而异,但一些共通的原因是:当他们承担着大量工作时期待关系永远轻松愉快;发现难以信任他人,从而变得难以被信任;或者不喜欢自己,因而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欢。

 

这些孤独背后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基于他人和我个人的经历。相反,他们是以神经科学研究为基础的。

 

恶性循环

 

卡西奥普(Cacioppo)在2015年的《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中解释道:“当面对负面的社交讯号时,比起不孤独的人,孤独的人展示出了更快和更极端的脑电活动。”他和同事认为这些更活跃的脑电活动意味着“孤独的人在长期并下意识地防备着社交威胁”,而这进一步加剧了孤独。

孤独可以变成恶性循环。卡西奥普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的采访中设想道,孤独导致对负面社交讯号的高度敏感是脱离社交群体时产生的自我保护性的适应机制。然而这种出于渴求保护的高度敏感会使人们更难融入到一个新的社交群体中,从而加剧人脱离社交圈。卡西奥普解释道,“这(种脱离社交)是极度反常的。”

 

孤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为什么脱离社交圈就是有害的呢?对于个体来说,这样会有害身体健康。《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缺乏有意义的社交连接会导致睡眠紊乱、免疫系统异常、炎症加重和压力水平上升。”《华尔街日报》还称孤独会提升早亡的概率,而这风险与肥胖或者“每天抽15根烟”带来的风险是相似的。

 

不过,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一项包括了480000名参与者的七年研究显示,(孤独和)健康威胁之间只是相互关联而不存在因果关系。根据《泰晤士报》(The Times of London),研究者发现当控制“教育、收入、吸烟、饮酒和运动”这几个因素时,社交隔离和死亡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关系。这支持了孤独是一种精神状态的观点,它基于一个人对于其社交关系质量的满意程度,而不是社交联系的数量。

 

对于社会来说,(孤独)会导致政治一极化。亚瑟·布鲁克斯(Arthur Brooks)在《纽约时报》中提到,孤独会使人更倾向于部族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孤独会驱使一个人认同某个持有特定政治信仰的群体,这个群体存在的原因可以仅仅是对持相反观点的群体的憎恨。而最糟的是,孤独会导致极端主义,正如匹兹堡犹太教堂枪击一案那样。

 

以上所有都是孤独的恶性循环的一部分:感到孤独会导致一个人抽离群体并消极地应对社会中的社交信号。这会导致以极端主义形式展现的对社会的强烈反对,例如加入仇恨群体、恐怖组织或者针对某些社会组成部分。

虽然研究是相矛盾的,但是哪怕没有健康问题,老年人也乐意通过增加看家庭医生的频率来寻求健康保障。根据彭博社(Bloomberg)的报道,在某些国家,连监狱系统也被滥用了。在日本,监狱成了“老年妇女的和平之地”,她们通过盗窃来寻求加入监狱社群的机会。

 

导致孤独的原因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University of Johns Hopkins)的心理学家2008年发表在《老年学杂志》(Journal of Gerontology)的一项研究显示,孤独的原因可能包括“工作量不足、失业、资金紧张和婚姻或家庭矛盾”。在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一个严密的学术环境可能导致孤单,原因可能是因上大学的过度工作、家庭压力和财务负担。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药物滥用。为了缓解压力而酗酒或过度抽烟可能导致社交孤立,这可能破坏社交关系并增加社交抽离。《媒体》(Medium)的撰稿人丹·凯伦(Dan Kieran)称,一个健康的思维模式对于避免药物滥用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我因为度过了辛苦的一天而需要喝一杯,或者因为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而需要喝一杯来逃脱它,那我是不会喝的。永远不会。这是我的原则。我只会在想喝的时候喝—因为它很好喝。我不会将任何事情和喝一杯捆绑在一起。”保持这样的想法可以减轻过度饮酒的问题。毕业前喝酒都不叫酗酒这种说法都是在搞笑,不是合理的喝酒理由。

关于孤独,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孤独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我们只是变得更能检测孤独了?英国的学者在六月称国家的孤独水平自从1930年以来一直停留在10%左右。但更深的了解和更普遍的意识让孤独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孤独的状态是否是传染性这个问题还尚无定论,但研究人员可以确信的是当今年轻人间的连接比起从前大大减少了。我们正处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所称的“性衰退期”——仅有10%的大学生处在长期恋爱关系中,而大约60%的学生都参与非恋爱关系的性行为。这可能为长期以来孤独水平的变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孤独的解药

 

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去负面地解读所有社交暗示,只会加剧我们与社会群体逐渐分离的恶性循环;改变这种思维模式是目前解决孤独感最有效的方法。卡乔波也鼓励人们重新诠释看待人际关系的方式。

“如果你自我隔离,或是只与网络上不展示真实面的人互动 ,就无法建立真正的联系” 。卡乔波说道。这正意味着,虽然浏览Instagram和reddit能给你带来归属感和团体感,社交媒体绝不足以替代现实中面对面的互动,真实的会面才能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卡乔波还建议那些感到孤独的人们主动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并打住将其他人的意图往坏处想的苗头。

 

预防孤独的措施包括从小学开始教导学生如何建立人际关系。CityLab的报道中表示,英国将在2020年9月开始实施该教育计划。这种 “社会教育” 将让孩子们了解到孤独的风险,并提出建立和管理人际关系的建议。然而,有人担心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和群体,毕竟通过实际经验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也许比课堂中系统的教学更为有效。

 

其他[可能的预防措施]包括将Alexa和Mabu一类的语音助手作为练习对话的对象。虽然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统还不具备进行复杂对话的能力,但例如提醒人们服药或运动的简单互动也能有效地减少孤立感。然而在人工智能端口发展到《她》中展示的水准之前,与其他人的联系仍将是战胜孤独的首选。

 

保持独处,抛开寂寞

 

精神科医生欧文·亚隆(Irvin Yalom)将四项“人类存在的终极困扰”定义为“死亡”、“失去自由”、“行动缺乏意义”以及“隔离”——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孑然一身”。然而,“隔离”和“孤独”之间却有明显的区分:孤独是对人际关系的数量和质量不满而导致的。

如果孤独是一部永不响起的手机,那么隔离孤独就是在一小时的高效工作中设为静音,准备在休息时间查看的手机;如果孤独是在晚班列车上遇见正在亲热的情侣,隔离孤独就是因为见证激情的存在,而由衷地感到高兴。

隔离孤独是真心喜欢Instagram,这也是我的立场。也许和其他人的看法不符,但我认为是因为报道普遍认为Instagram是雕琢个人形象的工具,从而使人们不再相信社交媒体能准确地反映个人的生活。但我很喜欢看朋友的生活趣事,那会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隔离孤独也是一次信心的提升。你必须相信你的朋友们确实喜欢真正的你,信任你的恋人真的爱你。当然,关系可能会时不时发生改变,但基本的信任是真实交流的基石。

隔离孤独的确也是伏案苦读——是数小时地练习大提琴、演算数学和物理题、或是像我现在这样,一个人写下这篇专栏。独自长时间全神贯注工作,是所有艺术和科技领域固有的需求。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 和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一众作家都能证实这一点。

明白隔离孤独不是孤独的表征,至关重要。伟大的作品源于隔离,但不一定出于寂寞。正如亨利·米勒(Henry Miller)反思的那样,长期的隔离可以被人际关系中的信心抵消,被“保持人性!和人见面,旅游,想喝酒的时候喝酒”的态度所打破。

我并不觉得最后那部分对所有人都有效,但是我确实认为,短期的孤独能够并存于幸福的人生之中——在工作使然的隔离周期之外,我们也应该能享受众多高质量人际关系为我们带来的满足感。

 

翻译/Translate: 牛敬怡/Jingyi Niu, 聂韬/Tao Nie, 吴雯堃/Amy Wu

校对/Translate:余思杭/Valerie Yu

终校/Final Read: 李映雪/Yingxue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