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Carol Eugene Park

再次定义你的身份

试图在成人世界的大框架下寻找自我和个人目标是一件让人气馁的事情。在全球化和非殖民化的背景下,探索自我的过程不仅仅是毕生的,也可能是代际性的——它让人需要回望国家过往的创伤,以揭开覆盖在个人意识上隐秘伤口。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是加拿大极具学生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在2016-2017学年里,多大录取了来自168个国家的国际学生,而中国和印度学生是当中的“主力军”。

虽然多大的学生群体组成已是如此多样化,而且校园内还有许多不同文化的学生组织,但是有的学生还是难以解决过往的创伤和身份认同感危机。

由于跨国及后殖民时代研究的引进,学者们在当代社会如何化解殖民主义和国家创伤对身份认同感的影响这个主题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学者张志云(Chih-Yun Chiang)将身份认同感定义为“对于某个分类,以及享有共通历史文化背景、个人主观经历的‘归属感’”。他认为,具备固定的身份概念不能带来安全感,但这种“仅仅因为群体简单的一致性而减弱身份认同”实际上是欧洲殖民主义的产物。

追求一致性是被生活于西方社会的少数种族所接受纳的价值观,他们中年轻的一代为了追求归属感常常试图去内化西方价值观和态度以融入西方社会。这个同化的过程会创造出“双重意识”,这会破坏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令他们感到痛苦。

上海政法学院张本梓认为,由于移民全球化的影响,要找出一个称为“家乡”的地方,意味着一个人不得不重新想象自己的身份,并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将“家乡”这个概念进行若有若无的不断的切换。

很多移民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至少拥有两种文化和“家乡”。他们常常需要面对的事实是,无论对于居住国,还是自己的“故国”来说,他们都是异乡人。

移民在多大的经历

来自亚洲的多大学生无法避开移民对个人身份认同感的影响。

本·提亚可(Ben Tiangco)是一名大四的菲律宾裔加拿大学生,他说,自己虽然在菲律宾出生,但是,当数年前游览菲律宾时发现自己和亲戚们竟是如此明显不同的时候,他感受到了文化冲击。

提亚可也提到,菲律宾传统文化和他在加拿大吸收的文化引起了他和父母之间的争执。“我的父母会说:‘这是你们的加拿大文化,你们是如此的不尊重人,你们小时候从不这样的’。”

另一个常常困扰着移民,尤其是幼年时便移民的人的问题是——“与自己的种族不像”,这件事常导致很多移民拥有双重意识。

“我说过,我接受作为一个菲律宾人的身份,我也接受我是一名菲裔加拿大人,但是,当我处在一个周围都是菲律宾人的环境时,我感到不安,我感到格格不入……最终,我开始讲英语,虽然我知道我会说菲律宾的语言。”一名大三的菲裔加拿大学生亚历克西斯·卢布根 (Alexis Lubuguin)如是说。

卢布根说,由于她的长相,很多人不相信她是菲律宾人。她的长相让她看起来“不够菲律宾”。“,她说,“我有时候会因此认为跟他们是截然不同是不好的事情。”

当现在就读大二的韩裔加拿大学生朱莉娅·金(Julia Kim)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初到加拿大时,就立刻感受到了她和同龄人之间的种族差异。

“我曾经会带亚洲零食到学校,”金说,“有时候我带的食物或是零食是有味道的,我的同龄人就会说‘那闻起来像垃圾’。我感觉被冒犯了,因为那是韩国的食物。”

“我回到家然后和我妈妈说:‘妈妈,你不要为我准备韩国食物了……我要你为我准备白人吃的食物。’”

金说,因为她与其他韩国人的接触仅仅局限于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她很担心自己无法融入多大的韩国学生群体。“我害怕我会跨越了某些界限;又或是违反了某条规则,然后人们会不认同我,认为我‘不够韩国。’”她接着说。

虽然以上提到的都是移民中常见的经历,但是,这不代表着所有移民的经历都是相同的。

对于就读大四的韩裔加拿大学生雅思曼·崔(Jasmine Choi)来说,她从未受到过所谓“身份认同感危机”的困扰。“如果我回到韩国,我感觉自己并不真正属于韩国社会。如果我去想这件事(身份认同感),我也不认为我属于这里(译者注:加拿大社会)。”崔说。

崔解决文化差异的方法是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不是韩国社会的一份子来看待。“我喜欢 ‘选择性隔离’这个词,它能够代表我主动选择与群体隔离的状态。以这种方式,你就能为自己着想了。生活在像加拿大这样的多文化社会里,认识自我是相当重要的。”她说。“你不需要属于任何群体。”

崔说,做志愿者的经历帮助她认识到了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自己的优点在哪里,自己的不足又在哪里。她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如何定义自己,以及弄明白什么能使她感到高兴。

“了解这些微小的事情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她说,“通过这么做,我知道了如何控制自我,如何避免让自己处于感到不舒服的境地中。”

身份认同感的减弱

珍·里斯(Jean Rhys)在她1966年的后殖民时代小说《藻海无边》(Wide Sargasso Sea)中,为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在《简·爱》(Jane Eyre)中创造的角色贝莎·梅森(Bertha Mason)(译者注:小说中一位被关在幽暗阁楼里的疯女人)赋予了另外一个故事—在她的小说中,贝莎的原名为安托瓦内特·科士薇(Antoinette Cosway)。

安托瓦内特与罗彻斯特(Mr. Rochester)先生结婚后,离开了她在牙买加唯一的家,搬到了英国的桑菲尔德府(Thornfield Hall)居住。暂且撇开书中殖民主义和原型女权主义这些更广袤的背景不谈,里斯描绘了安托瓦内特从一个明媚快乐的年轻女子,变为了罗彻斯特家阁楼里的“疯女人贝莎”的过程。

虽然这本小说是从安托瓦内特的视角叙述的,但是直到全书终,读者都无法确定主要角色是谁。安托瓦内特是一个极为有趣且复杂的角色,她的家乡和作为克里奥耳人(Creole)(译者注:第一批前往加勒比地区或美国南部的欧洲人的后裔)的身份认同感都被她英俊、有魅力的、殖民主义的丈夫夺去了。

当她的丈夫将她更名为贝莎·梅森的时候,安托瓦内特的身份就被剥夺了,她也被囚禁在了桑菲尔德府的阴暗阁楼里。

“我和他们之间的玻璃坚硬而冰冷,随着我的呼吸覆上了一片模糊的潮湿。现在他们夺走了我的一切,我在这里做什么?我是谁?”里斯这样写道。

对于许多经历着由于殖民主义而缺乏身份认同感的移民来说,安托瓦内特这个角色的故事是对他们经历的一种概括。当这些移民被基于(殖民主义者推崇的)相似性原则而归到一个固定种族时,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变得更加脆弱。

对于移民的身份认同感来说,这个关于“分离和失去”的故事主题有着特殊的含义。“不要把所有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金说,“但是,人们越将我归纳为某类人,我的身份认同感缺失就越严重。”


翻译/Translate: 吴雯堃/Amy Wu

校对/Proof:刘议阳/Yvette Liu

终校/Final Read: 王雪琪/Xueqi Wang

献给单身狗:如何在寒冷冬日蠢蠢欲动?

晚秋初冬时节最容易擦枪走火,也就是说,许多年轻人包括千禧一代,会在某个周三凌晨的两点钟,社交网站上发布寻欢的消息,试图安慰自己能够因此沉浸于情爱甜蜜的束缚,而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又或者在推特上面发送一些转自Tumblr的金句,或者Instagram上的引人遐思的短诗以此调剂单身生活的波澜不惊。

 

“抱抱季(cuffing season)”指的是在秋冬交替的某个时间段,单身人士将倾向于在寒冷的季节找到另外一半,为彼此带上甜蜜的镣铐。我从未听说过“抱抱季”如此难捱,竟需要天天派对,嗨到肝爆才有疗效。网络上也流传着这样那样的建议,包括等身抱枕、尽情豪饮或者来一顿丰盛的早午餐。

但是这些小贴士对于一个学期满课,课外活动排满还一心想治愈寂寞的多大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友善。

“抱抱季”还有至少两个多月才能结束,这里提供一份多大单身狗求生指南,仅供参考。

登陆ACORN看看你的绩点(GPA)

按照大学声名在外的尿性,每年只有最聪明耀眼的高中生才会收到录取通知书。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多大学生是全国最杰出的一批人;但食色性也,聪明的头脑终究抵挡不了孤单来袭,一个冷不防,世界空荡荡。

当你因为生活无人共享和倾诉而感到遗憾的时候,快登陆ACORN欣赏你史诗巨作一般的GPA吧。阳春白雪无辜——别人理解不了我们的奇思妙想并不是我们的错。妩媚迷人的小妖精怎能和我成绩单上的4.0相提并论。

在诺思罗普·弗赖伊身上找到爱情

曾一起共事的波兰女同事曾告诉我这样一句谚语“男人总是撒谎,最终抛下恋情”。但作为维多利亚学院(Victoria college)的学生,毫无疑问,这一带有性别歧视意味的说法并不成立。在我进入多大的第一年,许多男生都令人失望,他们中很多人甚至选择抛弃女友、放弃恋情。但是诺思罗普·弗赖伊(的雕像)会永远守候在那里。当我因为忙碌而缺席的时候,他也从不会责备我的缺席。诚然,看起来这像是自欺欺人,但是抱抱季也只是推进一段关系——未必一定要严肃庄重、忠于彼此。更重要的是,诺斯罗普是一位特别棒的倾听者。

(译者注:此处诺斯罗普·弗赖伊所指位于维多利亚学院内的Northrop Frye雕像)

回想伊凡·列兹尼科夫

浪漫的爱和多伦多大学通常无法和平共处。我们需要保持漂亮的绩点,同时又不断地调侃“我们在全国最好大学”,有人还以此为素材做着蠢萌又扎心的表情包。

译者注:伊凡·列兹尼科夫(Ivan Reznikoff) 是一个在多伦多校园流传的鬼故事主角。

当你开始感到有些孤单,别忘了浪漫是如何结束在多大历史中的——比如列兹尼科夫。如果他和另一个男生没有爱上同一个女生,死后也不会还在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的长廊上忧郁地徘徊。这件事情正确的解读方式是,试图追寻爱情的多伦多大学的学生余生将以徘徊在校园而告终。

记住:在毕业的时候,我们将获得一个金光闪闪的多大学位

毕业不久后,你将收到多伦多大学校友的宣传手册。长期以来,多伦多大学都是如此运营,而每个人都知道这项开支对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在《是不是他》(Is He or Isn’t He?)一书中,约翰·霍尔(John Hall)也提到那句名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多大学生来说,这简直不能更加真实了——多伦多大学就在那里,屹然矗立。我们穿着多大的衣服、跟朋友和家人讨论多大、我们所有人也都在多大念书。这是一种何其亲密的关系,而我们仿佛从未留心。

祝抱抱季节愉快!


翻译/Translate: 刘议阳/ Yiyang Liu

校对/Proof: 刘滢薇/Yingwei Liu 

终校/Final Read: 李映雪/Yingxue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