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至暗时刻》,《万物理论》——传记片如今已成为人们观影选择的一大部分,并一直在颁奖季中有着不错表现。
传记片往往基于某人的真实故事进行戏剧性改编。这些改编不满足于仅仅重述某人的故事,它们更希望能披露其中的人性光辉,而这一过程往往十分复杂,也容易受到挑剔;也因此,它们在颁奖季时往往会受到更多关注。
去年上映了许多传记片,其中便包括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该片围绕着皇后乐队展开,并将镜头重点对准了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 (Freddie Mercury)。
近期的传记片的主人公不仅包括文化领袖,还包括政治领袖,比如影片《性别为本》,该片聚焦于最高法院助理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青年时期。更有一些传记片把目光投向了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比如电影《登月第一人》,讲述了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登月计划中的私人生活、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变化。
传记片的题材虽多样,它们的本质却都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窗口,去近距离地观察那些值得我们尊敬或研究的人物的私下的生活,让他们的传奇永远流传下去。
明白了这点 ,我因此想提供一些或许被好莱坞遗忘,但却也值得注目的有趣,、小众的名人故事。
圣女贞德
1428年,正值英法百年战争之际,法国在一个不稳定的皇权统治下挣扎求生。年仅16岁的贞德号称她接受了神谕,告诉她去寻找法国皇太子,查理八世,加入他的部队。
尽管守卫队队长一开始拒绝了贞德加入军队的请求,贞德仍坚持己见,并设法让皇太子听到了自己的请愿。在皇宫的教会领袖的严格审问下,贞德说服他们,自己是奉上帝之命;之后,教会不但让她进入了军队,并派给她一队人马帮助她完成使命。
贞德完全依赖于她听见的神之声音,赢下了几场战斗,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尊重和影响力;于是她成功说服皇太子前往才被收复的失地兰斯,并在该处被加冕为法国国王。
尽管贞德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成为了全法国人的偶像,她却没有就此停下。她继续征战,从英国手中收回了更多的土地。在一场战斗中,她不幸被盎格鲁-勃艮第的部队抓获。贞德被控诉为一名异教徒,以施展巫术的罪名被送上法庭,在19岁的韶华之年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贞德成为了法国人的精神偶像,她也的确在九十年代受到了文艺界的关注。曾有一部法国电影和一部加拿大迷你系列剧叙述她的人生。在2019年这个新时代,更需要通过贞德来强调年轻女性的力量和能力。
而且,贞德厌恶穿着当时女性的传统服饰,一旦有机会,她便会选择换上男性的衣服。因此,从现代的女权和性别认同角度去重述这个经典故事,也不失为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
路易斯·巴斯德
上一部有关于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电影上映于1936年。考虑到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该片值得一次从现代角度进行叙述和重制。如果我们非要拍一部关于白种老男人的电影,至少让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能提醒困惑的父母给儿童接种疫苗重要性的人。
以防你有所不知,路易斯·巴斯德是活跃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后期的法国化学家及微生物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包括了发现微生物会导致发酵,引进巴氏杀菌技术,以及发展疫苗基础理论。他为科学世界做出的最后一项贡献便是关于疫苗的研究,但尽管他在科学界声誉斐然,当时的人们仍不太情愿接受疫苗这一概念。
直到巴斯德发表了证明炭疽疫苗接种成功性的研究结果,人们才开始认为他的研究。巴斯德研究出了狂犬病疫苗,用以应对这种因其神秘病因而折磨了人们数世纪的疾病。他接种了一个九岁的男孩约瑟夫·梅斯特,借此将疫苗这种预防性医疗技术带给了全世界。
如今,无知的反疫苗运动可以从疫苗的起源中好好学习一下,更不用说巴斯德带给世界的很多基本的医学概念,其中包括疾病细菌学说。
有时候,为了向前迈进,人们有必要看看我们是从何而来。
格拉迪斯·宾利
请允许我向你们介绍格拉迪斯·宾利(Gladys Bentley);倘若你对这位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可爱的爵士蓝调歌手及酷儿(LGBTQ+)领袖早已相当熟悉了,那就让我再次唤醒你的回忆。
如她的法国同侪一样,宾利也在16岁时离家,发现自己在社会赋予她的性别角色中挣扎。作为家中四女的长女,宾利离开她在宾州的特立尼达和美国混血家庭,加入了位于纽约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的艺术大本营。宾利一开始在出租派对和自助餐厅献唱;她超人的,充满力量的歌声和对于蓝调的天才恶搞为宾利自己赢得了在夜店和私人场合演唱的机会,这其中包括著名的蛤蜊屋和乌班吉俱乐部。
在她的音乐才能之外,宾利身着燕尾服和高礼帽的独特穿衣方式,还有她对自己性取向的坦诚,和围绕在她身边的一溜迷人女友,都为她带来了不少知名度。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没落给宾利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她随后与母亲移居加州,但她的演艺生涯仍在继续——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同性恋酒吧在西海岸愈加流行。
不幸的是,这一切随着麦卡锡时代的到来而结束,在全美,同性恋人士被大肆抓捕。作为当时知名的女同性恋者,宾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不得已之下,声称自己已依靠荷尔蒙疗法“治愈了”女同倾向,开始转为女装打扮,并嫁给了一名男性。在此期间,她依旧在台上表演,并在成为一名任命牧师的过程中加入了“爱神与基督公司神庙”,直到在1960年的流感潮中英年早逝。
宾利的一生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为社会对种族和性解放的接受程度起到的巨大的推进作用。她的一生同样直接提醒了人们,酷儿群体(LGBTQ+ community)在二十世纪面临的挑战。好莱坞给予宾利的关注甚至少于贞德和巴斯德,但她的传奇一生本应为更多聚光灯所瞩目。
翻译/Translate:陈恺扬/Carol Chen
校对/Proof: 李雪迪/Xuedi Li
终校/Finalread: 李映雪/Yingxue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