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艺术

关于原住民民族和其文化的具有意义的教育必须从学校开始

当谈想到安大略省的学校是如何教授原住民学(Indigenous studies)时,我想到一个例子是发生在八年级一个班级的汇报——介绍梅蒂人(Métis)和路易·里尔(Louis Riel)

 

我清楚地记得我的三个同学不断将Riel称为“Lewis Rye-ell”,而我的老师并没有纠正它们。我在温尼伯长大,那是里尔在1870年率领了红河叛乱(Red River Rebellion)的地方,也让我从一开始的教育就学习到曼尼托巴之父”(Father of Manitoba)。我很惊讶我的同学不知道这个叛乱和一个我整个小学课业的时间都在了解的伟人。我以为每个人都知道梅蒂人的历史。

 

但后来我开始思考,我意识到我对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或萨斯喀彻温省的原住民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去除在广泛认知中的这个特别的存在,我的教育严重受限于我省的边界,这使我对加拿大的其他历史一无所知。

 

最近出现了很多关于我们应如何处理和加强原住民研究的思想和专栏,比如:学校应该教授CreeOjibwe等语言,或者原住民文学应该是课程中的必修课。但很少有立法或行动实现结果。事实上,恰恰相反的情况也出现了。

 

去年7月,安大略省教育部(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取消了增加原住民内容的课程改写计划。该更新原本旨在纳入对住宿学校的广泛研究,并将分散在不同的领域,如地理和社会研究。一项支持在幼儿园教授原住民语言的倡议同时也被取消。

 

国际语言基础课程(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Elementary Program)建议并协助将英语以外的语言纳入学校课程,主要是通过延长上学天数和提供周末课程。并非安大略省每个地区的教育局都实施了该计划,但参与计划中的有30,000名学生学习了53种不同的语言,只是其中很少是原住民语言。

 

这对眼下安大略省内众多原住民语言面临消失的境况没有丝毫益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表示,在加拿大,有四分之三的原住民语言已经严重濒危或濒临灭绝,然而政府机关——特别是省级政府和教育厅——却没有采取任何挽救该局面的行动。

 

“剥夺我们原住民的语言是寄宿学校体制建立的目的之一;尽管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承认了这一事实,但迄今为止还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弥补行动,” 梅蒂斯人作家切尔西·沃尔(Chelsea Vowel)在2017年写道。

 

那些强调语言的功利性,将语言仅仅视为交流工具的人们也许会认为,只有少数人使用的原住民语言不如法语或是英语重要。

 

然而,人们必须明白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工具:语言承载文化和历史,连接一代又一代的人——可也能将人们区分开来。在学校教授原住民语言可以帮助原住民儿童感到尊重并获得安全感,也能促进鼓励年轻一代重新拾起在寄宿学校体制下曾遭禁止的语言。

 

学习原住民语言也能培养非原住民儿童的对原住民群体的同理心和重视。

 

现实中,加拿大公立学校系统内的原住民教育仍然是不充分的。 麦克伊万大学(McEwan University)社会学助理教授艾米莉·米尔恩(Emily Milne)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持有良好的意图,教员们仍然会在教授原住民研究时感到困难;在授课时措辞不当、错误概括等问题屡见不鲜。正因如此,教育部才需要整合原住民内容并提供大力的支持,以便进一步为教工提供充足的资源,并为他们的教学方法制定具体方针。

 

我并不是原住民,但我非常有幸地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位老师,在其有限的范围内,坚持不懈地在课程中融入和教授大量的原住民内容。 但其他没有这样热情的老师的大部分人,还是对原住民不甚了解。

 

通过语言、历史和文学的体验,严谨和有效的原住民教学对于加拿大的所有学校和课程都是重中之重。

 

翻译/Translate:钱泳欣/Janice Chin, 牛敬怡/Jingyi Niu

校对/Proof: 王蔚/Wei Wang

终校/Final Read: 李映雪/Yingxue Li

 

传记片原型最佳候选

《波西米亚狂想曲》,《至暗时刻》,《万物理论》——传记片如今已成为人们观影选择的一大部分,并一直在颁奖季中有着不错表现。

传记片往往基于某人的真实故事进行戏剧性改编。这些改编不满足于仅仅重述某人的故事,它们更希望能披露其中的人性光辉,而这一过程往往十分复杂,也容易受到挑剔;也因此,它们在颁奖季时往往会受到更多关注。

去年上映了许多传记片,其中便包括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该片围绕着皇后乐队展开,并将镜头重点对准了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 (Freddie Mercury)

近期的传记片的主人公不仅包括文化领袖,还包括政治领袖,比如影片《性别为本》,该片聚焦于最高法院助理法官鲁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的青年时期。更有一些传记片把目光投向了科学界的标志性人物,比如电影《登月第一人》,讲述了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登月计划中的私人生活、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变化。

传记片的题材虽多样,它们的本质却都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窗口,去近距离地观察那些值得我们尊敬或研究的人物的私下的生活,让他们的传奇永远流传下去。

 

明白了这点 ,我因此想提供一些或许被好莱坞遗忘,但却也值得注目的有趣小众的名人故事。

 

圣女贞德

 

1428年,正值英法百年战争之际,法国在一个不稳定的皇权统治下挣扎求生。年仅16岁的贞德号称她接受了神谕,告诉她去寻找法国皇太子,查理八世,加入他的部队。

尽管守卫队队长一开始拒绝了贞德加入军队的请求,贞德仍坚持己见,并设法让皇太子听到了自己的请愿。在皇宫的教会领袖的严格审问下,贞德说服他们,自己是奉上帝之命;之后,教会不但让她进入了军队,并派给她一队人马帮助她完成使命。

贞德完全依赖于她听见的神之声音,赢下了几场战斗,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尊重和影响力;于是她成功说服皇太子前往才被收复的失地兰斯,并在该处被加冕为法国国王。

尽管贞德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成为了全法国人的偶像,她却没有就此停下。她继续征战,从英国手中收回了更多的土地。在一场战斗中,她不幸被盎格鲁-勃艮第的部队抓获。贞德被控诉为一名异教徒,以施展巫术的罪名被送上法庭,在19岁的韶华之年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在此后的几百年里,贞德成为了法国人的精神偶像,她也的确在九十年代受到了文艺界的关注。曾有一部法国电影和一部加拿大迷你系列剧叙述她的人生。在2019年这个新时代,更需要通过贞德来强调年轻女性的力量和能力。

而且,贞德厌恶穿着当时女性的传统服饰,一旦有机会,她便会选择换上男性的衣服。因此,从现代的女权和性别认同角度去重述这个经典故事,也不失为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

 

路易斯·巴斯德

 

上一部有关于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电影上映于1936年。考虑到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该片值得一次从现代角度进行叙述和重制。如果我们非要拍一部关于白种老男人的电影,至少让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些能提醒困惑的父母给儿童接种疫苗重要性的人。

以防你有所不知,路易斯·巴斯德是活跃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后期的法国化学家及微生物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包括了发现微生物会导致发酵,引进巴氏杀菌技术,以及发展疫苗基础理论。他为科学世界做出的最后一项贡献便是关于疫苗的研究,但尽管他在科学界声誉斐然,当时的人们仍不太情愿接受疫苗这一概念。

直到巴斯德发表了证明炭疽疫苗接种成功性的研究结果,人们才开始认为他的研究。巴斯德研究出了狂犬病疫苗,用以应对这种因其神秘病因而折磨了人们数世纪的疾病。他接种了一个九岁的男孩约瑟夫·梅斯特,借此将疫苗这种预防性医疗技术带给了全世界。

如今,无知的反疫苗运动可以从疫苗的起源中好好学习一下,更不用说巴斯德带给世界的很多基本的医学概念,其中包括疾病细菌学说。

有时候,为了向前迈进,人们有必要看看我们是从何而来。

 

格拉迪斯·宾利

 

请允许我向你们介绍格拉迪斯·宾利(Gladys Bentley);倘若你对这位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可爱的爵士蓝调歌手及酷儿(LGBTQ+)领袖早已相当熟悉了,那就让我再次唤醒你的回忆。

如她的法国同侪一样,宾利也在16岁时离家,发现自己在社会赋予她的性别角色中挣扎。作为家中四女的长女,宾利离开她在宾州的特立尼达和美国混血家庭,加入了位于纽约的哈莱姆文艺复兴的艺术大本营。宾利一开始在出租派对和自助餐厅献唱;她超人的,充满力量的歌声和对于蓝调的天才恶搞为宾利自己赢得了在夜店和私人场合演唱的机会,这其中包括著名的蛤蜊屋和乌班吉俱乐部。

在她的音乐才能之外,宾利身着燕尾服和高礼帽的独特穿衣方式,还有她对自己性取向的坦诚,和围绕在她身边的一溜迷人女友,都为她带来了不少知名度。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没落给宾利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她随后与母亲移居加州,但她的演艺生涯仍在继续——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同性恋酒吧在西海岸愈加流行。

不幸的是,这一切随着麦卡锡时代的到来而结束,在全美,同性恋人士被大肆抓捕。作为当时知名的女同性恋者,宾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不得已之下,声称自己已依靠荷尔蒙疗法“治愈了”女同倾向,开始转为女装打扮,并嫁给了一名男性。在此期间,她依旧在台上表演,并在成为一名任命牧师的过程中加入了“爱神与基督公司神庙”,直到在1960年的流感潮中英年早逝。

宾利的一生标志着哈莱姆文艺复兴为社会对种族和性解放的接受程度起到的巨大的推进作用。她的一生同样直接提醒了人们,酷儿群体(LGBTQ+ community)在二十世纪面临的挑战。好莱坞给予宾利的关注甚至少于贞德和巴斯德,但她的传奇一生本应为更多聚光灯所瞩目。

 

翻译/Translate:陈恺扬/Carol Chen

校对/Proof: 李雪迪/Xuedi Li

终校/Finalread: 李映雪/Yingxue Li

 

书评: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的《成为》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忘记那些在电视荧幕上看到的人都拥有他们的历史属于他们的一个故事。一个被铭记的生命,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忘记。有些人物的身份象征会超越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以至于我们认为他们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第一次阅读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的《成为》(Becoming)时,在某些时刻会让我无言良久,甚至会有落泪的冲动。

在这本充满力量而、记录详实的人生回忆录中,米歇尔·奥巴马向我们展示了成为第一夫人、全职母亲、妻子以及一位追逐梦想的职业女性所需的条件。但更多的是一个讲述一名美国年轻黑人女孩用她的拳头打破了所有的障碍并获得胜利的故事

 

从被辅导员告知她不是就读“普林斯顿的料”到成为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学生中为数不多的“一碗米饭中的罂粟籽(poppyseeds in a bowel of rice)”之一,米歇尔·奥巴马对美国黑人所面对的残酷现实问题上分享了她的见解。

 

她还列举了一些由她的黑人身份导致在某些情形下,(人们)对她第一夫人的身份产生负面影响的实例此外,“互联网这片沼泽地”,质疑并嘲笑了她早期的生活,奚落她是典型的“福利女王”。 她的女性特征也被一位国会议员用来在背后贬低她。

 

然而,关于所有这一切最好的部分却是她在面对过去这些黑料的谦虚反应,就好像她感谢她所有的挣扎,因为最终它们把她带领到通往白宫的道路上。

 

在第一部分:“成为这样的我”(“Becoming Me”)中,我们看到一年轻、有竞争力的米歇尔·罗宾森(Michelle Robinson)生活在位于芝加哥南部的南欧几里德大道(South Euclid Avenue)一间小公寓里,而那里是她的世界。在这里,父母亲教她学会凶悍和直言不讳在这里,畅谈有关两性的话题;在这里,她为自己不仅是一个总是不被鼓励追求梦想的女人,更是一个在美国的黑人女子而备受煎熬、不断挣扎

 

我们看到她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经历,在那里她主修社会学修非裔美国人研究,随后1988年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的法学博士。

 

第二个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让我们深入了解她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关系。从他们的第一个冰淇淋约会到她怀孕的挣扎,再到她的丈夫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成为这样的我们是一个所有婚姻里都会存在的高潮和低谷的故事。

 

第三部分:“成就更多”,以复杂细节揭了她作为第一夫人的生活。它带着我们穿过爱荷华州的厨房白宫(White House)的晚餐和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的宴会厅,向我们展示这一切,不如它看起来那般迷人。

 

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中,她在观察白宫的墙壁时反思了美国黑人的非人化。她评论道:“我每天早上都在一个由奴隶建造的房子里醒来。”这是实话尽管丑陋,但它纯粹而又直白。这是她充满勇气的故事。

 

从婚姻咨询到父亲离世,米歇尔·奥巴马让我们进入了她生命中最深刻的时光。这段时光充满勇气,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有的故事都是以某种方式交织在各的生命中。我们都在苦苦挣扎都在攀,人性可能很残酷,但同时也会很善良。

 

这本书的标题提醒我们,人生每天都会发生变化,并且日益增加。就像米歇尔·奥巴马所说的那样,成长并不是有限的。即使长大成人,一切也不是终点。就像她一样,我们都在改变

 

翻译/Translate: 钱泳欣/Janice Chin

校对/Proof: 钱文聪/Wencong Qian

终校/Finalread: 李映雪/Yingxue Li

 

这个冬季看什么:《黑镜(Black Mirror):猛兽》

我对《黑镜》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对于我喜欢的集数,它以科技为附件讲述了人性或正或邪的每个方面。像《马上回来》(Be Right Back)、《鳄鱼》(Crocodile)和《圣朱尼皮亚罗》(San Junipero) 这样的剧集将科技无缝融合到故事中,使得观众可以专注于实际展示的剧情上。而我不喜欢的剧情,像是那些可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科技怪谈。像《战火英雄》(Men Against Fire)和《方舟天使》(Arkangel) 较少涉及人性,而更多地是关于如果我们拥有特定的科技的不良后果。或者像它网上说的那样,如果过度使用手机会如何

我想要喜爱奈飞(Netfilx)更新的《黑镜》,集数、长度和电影相似,并可以自由选择的《猛兽》。广告称它为观看电视的全新体验,允许观众替角色做决定并按照自己的喜好推动故事发展。当然了,对于曾是游戏玩家的观众来说,这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新奇事儿,但是我还是决定去看。前方有剧透。

我想要,而且满心期待的是一个关于选择、创新和80年代的电子游戏的故事。然而,我看到的是流行文化中对心理疾病最具破坏性的比喻之一的反刍:心理疾病导致了创造力(的诞生),而治疗心理疾病使人丧失创造力。当斯蒂夫(Stefan(费昂·怀特赫德)(Fionn Whitehead)选择服药治疗时,他开发的电子游戏评分很低,并暗示他正在“自动驾驶”。

药物并不会阻碍你的创造力。事实正好相反。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大部分人来说,在无法获得治疗时,他们的创造力受到了损害。当焦虑、妄想症或是抑郁症困扰着你时,你无法投入到对一项艺术品或者游戏的工作中。事实上,有时候你甚至无法正常进食和睡觉。

这部剧集也和这样的观点密切相关:艺术创作的关键不仅仅是牺牲健康,特别是精神健康。没有一位心理疾病患者应该为了一个项目牺牲自己的健康,而这和《猛兽》表达的恰恰相反。科林(Colin)(威尔·皮奥特)(Will Poulter) ——史蒂夫的导师和偶像,甚至说他需要一点怒火来创作他的项目。而史蒂夫的电子游戏要想得到五星评分的方法只有一个——通过观众的支持——在他的心理疾病和妄想症中越陷越深。

《猛兽》表达的另一个具有破坏性的、陈旧的观点是心理疾病患者天性更加暴力。在史蒂夫追求五星评价的过程中,他最终残忍地谋杀了他的父亲。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并不会比一般人更暴力。事实上,可悲的是他们更容易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非凡的演技和半开玩笑地打破观众与演员的隐形之墙是我欣赏《猛兽》的部分。但如果《猛兽》教会我的是同样陈旧的、对精神疾病具有破坏性的描述的话,我宁可观看旧剧集。

——阿迪娜·海丝勒(Adina Heisler)

我的剧本创作教授常说,角色是每部戏剧的灵魂。一个塑造成功的角色——可以冷漠连环杀手,也可以亲近邻家女儿——需得刻画得栩栩如生,虽要与乏味的现实生活保持一定安全距离,但同时也要具备能够拨动我们心弦的人性特点。

 

正是这些我们喜爱或憎恶的角色决定了自身命运,引导了剧情走向,只有我们自身被这些角色所吸引的时候,我们才会有继续看下去的动力。但这类对角色的存在主义者观点即将要被Netflix的第一部互动式电影《黑镜:猛兽》所改变了。

不像之前的几季《黑镜》系列那样,《猛兽》是一部需要观众参与到剧中角色做决策过程中的独立,非线性电影。仅通过轻轻点击AB就可以做出相应决策,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对于手残玩家的理想游戏。

这种我们似乎在看着我们自己而不是角色做出选择的想法也许在打出互动式的旗号下听起来很新鲜,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与虚拟角色产生情绪共鸣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并且也总倾向于在虚拟中寻找自己的缩影。我们将自身的记忆投射到这些虚拟角色身上,作为他们的现实,也根据自身经历去选择性地接受这些角色所面对的现实。

同时,史蒂芬也因得知他没有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而发狂。他深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像操纵玩偶那样操控他,也在注视他的一举一动。但为什么这种他没有人身自由的想法如此令人难以忍受?多大社会公正教育部门的劳伦·比亚韦斯托克(Lauren Bialystok)教授在2014年的一篇论文中写道,西方传统并不会将同一物种共同拥有的人性拿去定义个人的生命意义。而是作为一个人类生命——至少是具有意义的生命——来说,只活一次的“自我”对于人生的定义是什么,才是需要被敬重的。

这就解释了我们为何要求角色要与众不同,他们可以过着地狱般的生活,或保守着一个将他们与群众生活隔离开的秘密。正是作为“不同证实了他们作为一个剧中角色的真实性。

个人真实性取决于与自我关系的真实性。独立性,以另一种方式来说,是需要真实性作基础的。不管有没有人在监视我们一举一动,我们真的如想象中那样自主吗?史蒂芬坚信他被监视他的人们所控制,但我们也不是同样被自己的观众,与他们对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吗?有多少我们所认为的自由选择实际上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选择,而不是服从他人想法的呢?

《猛兽》是一部以创作剧本角度使观众参与到剧情发展中的变革之作。但从电影产业方面来看,还没有哪一部成功影片是完全忽视掉观众体验的。虽然互动式电影让观众们能够参与到剧情创作过程中,但他们对于剧中角色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却被剥夺了。因此,《猛兽》所暗示我们当今所处的究竟是孤芳自赏还是富有创造性的社会,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艾蓓儿·颜·金(音译)

 

翻译/Translate:吴雯堃/Amy Ng, 樊佳奇/Cindy Fan

校对/Proof:李雪迪/Xuedi Li

终校/Final read: 李映雪/Yingxue Li

 

剧评:《一碗完美的越南粉》

评分:3.5/5颗星

在福根亚裔加拿大戏剧公司(fu-GEN Asian Canadian Theatre Company)制作的《一碗完美的越南粉》表演中,女演员肯利·费里斯·库(Kenley Ferris-Ku)扮作战争时期的越南女服务员出现在舞台上。她缓缓开口,贡献了一个内容丰富而真诚的独白,讲述她是如何在白天为美国士兵服务,并在晚上将越共士兵藏在阁楼里的。这是关于北越春节攻势以及隐藏过这些士兵的餐厅的遗赠的独白。它也是关于越南粉本身的独白。因此,它是这场表演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且它就像这场“越南粉秀”一样接近完美。费里斯·库的表现自信又坚定,剧作家南·阮(Nam Nguyen)的对白描写也同样有力。

这个剧的情景也不同于你们在其他戏剧节目里看到的戏剧性的噱头、闪电般迅速的说唱数字、以及与观众隔离开的对白。

《一碗完美的越南粉》并不算是一个独特的故事,因为它只是一个纪念同名菜的综艺节目。其中,每个演员巧妙地处理多个角色,他们甚至会偶尔地互相交换场景。而将这一切捆绑在一起的是剧作家本人,这个角色大多由狡猾而诙谐的肯齐·臧(Kenzie Tsang)扮演,他从头到尾地制作了整部作品。

整部剧使观众们感觉他们正在看到的是未完成的作品,而事实上也是这样。福根的作品在2017年多伦多大学戏剧节上首次展出,这也是这个剧作的第三个翻版,每一版都迥然不同。在舞台上他们公开讨论了这个剧作在讲什么以及它是否传达给了观众它所含的信息。

然而,与其说其带来了新的维度,不如解读这些时刻为对戏剧理论的过分说教课,并阻止了观众充分和有批判性地参与该节目。诚然,作为一个对越南知之甚少的人,我认为这部剧会受益于更多像是费里斯·库的场景,以及更少的自我怀疑的部分。

对于一个以越南文化和历史为主题却同时进行娱乐与教育的杰出表演来说,当《一碗完美的越南粉》展现自信时,它就已取得了胜利。

当看到一个非常外向的小女孩(梅根·阿吉雷(Meghan Aguirre)释放出一个关于将越南粉带到学校参加世界文化日的抒情洪流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被迷住;当看到一个时髦的越南粉厨师(布兰登·拉什(Brendan Rush)) 的白面魔鬼撕掉他的衬衫并在他胸前的五角星上挤上青柠汁时,你会大笑;当看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读到)一个关于越南难民漂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故事被投射到一个一动不动的舞台上时,你会惊叹于这个节目敢于承担采用此素材带来的风险。

尽管偶尔会有失误,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碗完美的越南粉》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让人不想错过的实验性剧作。这个最新的翻版是最有力的——如果它正如它声称的那样还是未成品,那么这对未来是一个好兆头。这个剧作可能确实能成为一碗完美的越南粉。

《一碗完美的越南粉》和《精美的瓷器》一同于工厂剧院上映至二月十日。

 

翻译/Translate: 钱文聪/Wencong Qian

校对/Proof: 余思杭/Valerie Yu

终校/Final Read: 王雪琪/Xueqi Wang

 

“谢谢,下一个”—— 撰稿人谈论这一年他们离开的恋情

那台老旧的不锈钢洗衣机上的电视屏幕里,一个女人说下午两点开始下雪——果真下雪了。

 

我所看到的任何地方,我都能看到你。

 

下着雪,我来到了高速路下的布鲁克林酒吧,在那里我握住你的手,请你跟我来。你伸手拿你的啤酒,说:“你得搬到这里来”。

 

你低头看着啤酒在你的手掌间翻滚。你说:“但是我不能和你一起过来,我就是不能”。我的眼神越过你看到雪被霓虹灯映出的红色。我的嗓子眼儿紧了。

 

我在一间又小又冷又潮湿的布什威客(Bushwick)公寓里醒来。在我的梦中,一个娇小的金发女人从你的卧室溜了出来,而我,一个陌生人,在走廊那头穿上了我的鞋。

 

除了下雪时,除了当某首歌想起时,除了当有些人说:“感情是说不清的事”时,我都不再想起你。

 

我也曾想让你在感情结束时感到心痛,但是这前提是你也要真心投入其中。

 

你什么都没有感受到,而我却承担了所有。我什么都没告诉你,而你却告诉我了所有。我变成了那种我认为你有可能会爱的女人。你变成了那种别人称之为“好男友”的男人。

 

你未曾了解我。我从未爱上你。

 

所以请允许我发一封来自纽约的情书。长话短说。我很高兴你离开了我。我很高兴我离开了家乡。我很高兴你正在追寻自我。

 

我希望你也能找到激情。我知道你会找到真爱的。我希望她知道你有多珍贵。对于我来说呢?我找到了,宝贝,而且我非常幸福。

 

——珊特尔·欧莱特

 

也许你正在读这篇文章,是与否,无所谓的。

 

这几年的治疗中我所得到的其实可以用两个简单的词来概括:谢谢你,下一个。流行天后阿里阿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告诉她的歌迷们甩掉那个混蛋并且珍爱自己。2019是充满可能性的一年,没有“我正在试着找出爱的真谛”,以及后面跟着的“别担心,我只会花上几个星期忽略你”式的感伤爱情。

 

但是十个未接来电和一个“我希望自己能在半夜亲吻你”的语音信箱留言并不能表达“谢谢你”或是“下一个”。不是所有人都感激一个出轨的、操纵人心的、以“我最近只是太忙了”为借口的前任。但是你可以开始一个新的篇章。下一篇章不一定是从尼古拉斯·斯帕克斯(Nicholas Sparks)小说书脊中所撕出的一页,也不一定是来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中志向风发的那几张。你的重要性无需来自于满满的爱或是溢出的灵感。

 

译者注: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著名的浪漫言情小说作家;《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寓言式冒险奇幻小说

 

真正的珍宝无需被找寻,一个男人并不是在你被黄金镀造的胸腔里闪光的。如果我可以重新来过,我会停止猜测为什么他没有回我的短信,反而我会简单地说:“谢谢你,下一个”。他的空话并不会让你离你的目标更进一步。

 

他们不会把你计划入他们的未来,和你小时候在日记上涂鸦出来的那个未来完全不一样。选择一个永远把他们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人只会强迫你自己每次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知道何时接受爱情很重要,但是知道何时来承认阿里阿娜是对的也很重要。如果你正在读这段话,很大可能是你正在构思如何从你那段有毒的恋情中逃离出来。

 

我的建议:这一年,别搞些没用的。告诉那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谢谢你,下一个”,虽然2019是一个让我们感激我们自己的一年。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在一段段短信或是之前的Instagram照片上。直接放下你的手机,让2019年变得浓墨重彩吧。

——格蕾丝·米尼

 

仔细想想,分手还是挺难受的。但异地恋加上我们对彼此日益增长的厌烦使我们的关系走到了必然的终点,而我在对方身上挥霍的那些时间和金钱也全都打了水漂。

 

但我还是对我们分手的时机感到庆幸。从新生入学到读书周再到期末考试,时间若白驹过隙,我也痛苦地意识到在面临着从高中转型到大学、建立新的社交圈和坚持做兼职的多重压力下,再要挤出时间和精力来维持我们的恋情只会让我的生活变成一滩烂泥。

 

我得承认,有的时候—就连现在写下这句话都让我心里一阵抽痛 ——我真的非常想你。首先,我不再是Spotify的高级会员,而是一个听音乐还必须听插播广告的贫民。当我看到讨厌的高中同学的帖子,再也没人愿意听说他们坏话,也再没人会心甘情愿的听我吐槽美国职棒联盟是如何因为新生代球迷而自毁门面的。

 

但我明白,你依然还以各种极具意义的方式存在于我的生命里。我依然在用你的HBO账号看《黑道家族》,我还在穿那件舒服的、从你那里偷拿的rag & bone毛衣,还在用你上个圣诞节送给我的电动牙刷。

 

告别之后,我也该开始追求4.0——我的2019年度梦想男友了。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别再欲擒故纵了!

—— 安琪·罗 Angie Luo

 

除了开始健身以外,摆脱人渣前任也是一项最常见的新年计划。不幸的是,我也是立志要和前男友说再见的无数女孩之一。

 

回到多伦多不过才一周多,繁忙的大学日常已经让我逐渐忘记了躺在五英尺的大床上,不用操心洗衣服,不用把麦片当晚餐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大一的时候,伴随回家过冬而到来的各种例如怀旧之情的强烈情绪让我不断质疑自己的理智。也许是因为身处充满着回忆的地方,我总是会不禁和前任进行某种沟通,而我也知道收到了“嘿,在学校一切都好吗”这类信息的我绝不是一个人。

 

整个高中生涯我几乎都陷在一段冗长,混沌的感情之中,而大学是个完美的出口。那个时候,我俩一致表示过去虽好,但缘分已了。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在看到我发的飞机窗口动态之后他私信了我,问我何时到家。

 

我也不算无辜。回复他又和他进行了一段礼貌的对话后,我的问题也迅速从“

你的课都怎么样”升级成了“想不想一起出去走走?”

 

现在回想,我意识到先发信息的人总是大学经历不尽人意的那个;谁先主动联系前任谁就输了。如果我的朋友能在只因为她的棕色皮肤,就被一个刚认识二十分钟的男人打听她是不是要被包办婚姻的情况下都不去联系她的前任,那么你也一定能这么做。

— 克里希那·马苏卡尼 (Krisha Mansukhani )

 

一天,我当时的女朋友说出了那六个令人战栗的字眼:“我们需要谈谈。”这

完全是我意料之外,于是我问她,“出什么事了吗?”

 

她解释说她爱我,她的家人朋友都很喜欢我,而且她向我保证,这个问题是我完全没有意识到的——至少她希望是这样。 她声称,当我们外出——像是在校园里散步时,我老是会走进别人的镜头里。 她希望我只是因为傻而不知道自己总是在闯镜头,可她要求我给她一个解释。

 

我回答说我出于同样的原因喜欢她。 但是,我对自己入镜的行为完全知情,而且我这么做是有理有据的。 首先,大多数人现在用的都是数码相机; 如果大家是在用胶卷拍照的话,我才会真的感到内疚,因为冲洗胶片所需的耐心和投入显然更多。

 

其次,世界又不围着他们转。 当我拍照时,我会等待时机,瞄准镜头,并且从不会抱有世界为我而停的期待 – 我才没有那么自大。 我认真思考了我的这些论点,并提出了一个临时的结论;天地可鉴,如果有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的话,我很乐意改变想法,真的。

她进行了反驳,以下是我对她的话的复述:“如果那位正在拍照的女士是来自

智利的游客呢?如果她回到家后,想要把旅途中拍的照片做成幻灯片给亲朋好友们展示,但在每一张多伦多的照片背景里都有一个高大的胡须男,她会是什么感受?她家人会不会觉得多伦多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嗯?”

 

“我爱你,但你必须得更好的代表你居住的城市。你闯人家镜头的时候,至少

也得笑一笑吧!”

 

在此后的每个日子里,出现在别人照片里的我,总是面带微笑。

—奥斯卡·斯塔斯基德 (Oscar Starschild)

 

翻译/Translation: 李雪迪 Xuedi Li/牛敬怡 Jingyi Niu

校对/Proof: 陈雨桐 Yutong/Chen

终校/Final read:李映雪 Yingxue/Li

 

给你的,绿毛怪格林奇先生

我懂你,你不想再看一遍《查理·布朗圣诞节(A Charlie Brown Christmas)》或者《风云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了。你现在在读大学了,并且学了一些像“霸权”和“后现代主义”的大话,圣诞节对你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了。加入我们吧。做一个“非圣诞”圣诞节电影观影者吧。抿着蛋酒陶醉吧。在你的Instagram和Twitter上发发你也拒绝圣诞节商业化吧。

所以什么是“非圣诞”圣诞节电影呢?它是违背了正常圣诞节假设的圣诞节期间上映的电影。虽然像《风云人物》这样的电影和圣诞传说没有明显关联,但是它仍然利用了圣诞节的精髓。

下列电影和我们对圣诞节电影的预想背道而驰。以下是这个假期“非圣诞”的圣诞节电影列表:

  1. 与其思考世界和平,不如来一剂1988年的暴力动作片《虎胆龙威(Die Hard)

这部电影是最初的“非圣诞节”圣诞节电影。在你邻里都围着圣诞树唱“哈尔克!先驱天使唱道”(圣诞颂歌)时,你在看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放炸弹,真是厚颜无耻。

  1. 与其围着圣诞树拉着手唱歌,不如在1989年的电影《十戒(Dekalog:Three)》中探索最深层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波兰在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杰作——《十戒》中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坐着出租车在夜晚的街道上游荡,《十戒》将我们置身于城郊亮着灯光的房舍之外。在这里,无法和其他人类建立连接的感觉在肆虐。节日的孤独如此真实,而《十戒》将它延伸出了深度。

  1. 与其强行实现异性恋霸权,不如在1992年的电影《漫长的一天结束了(The Long Day Closes)》中探究一个不确定自己取向的男孩的焦虑心理。

这部电影展示了同性恋题材电影的纯粹的诗意。当他的家人围坐在圣诞树旁吃晚餐时,11岁的男孩巴德(Bud) (Leigh McCormack独自坐在楼梯上。他的两位哥哥最近都结婚了,而巴德知道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当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利物浦探索自己的性别时,他变得越来越和一个矛盾的,模棱两可的世界交织在一起。

  1. 与其将悠闲的童年圣诞节浪漫化,不如与1982年的《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一起深度探索童年的创伤。

 

与其选择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格玛·伯格曼百年庆典(Ingmar Bergman Centennial),我更推荐《芬妮与亚历山大》。这部五小时的电影(剧场剪辑版只有三小时),是关于一对兄妹在20世纪的瑞典的成长故事。它的红色色彩倾向或许看起来和圣诞节的精神一致,但是这部电影在展现童年时无情地探索那些常常被藏起来的内心创伤的方式使它变得非常“不圣诞节”。看妈妈亲吻圣诞老人是对这些小孩子造成最少伤害的画面了。

  1.  与其享受全家福,不如随着1999年的电影《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一起享受性的风潮和怪异的阴谋。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最后一部电影是如此的陷入偏执和带有性元素,以至于任何一个家庭都会对此烦躁不安。但是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纯粹的颓废:在最深处,它是对于婚姻中的执念和无处安放的爱元素的真实沉思。

  1. 与其去听教堂年年讲的耶稣诞生的故事,不如跟着1985年的珍·卢克·戈达德的《向玛丽致敬(Jean-Luc Godard’s Hail Mary)》探索这个故事最富争议的诠释吧。

 

这部电影于20世纪80年代在法国完成拍摄,在上映后由于讲述了一个颠覆传统的玛丽的生平故事而受到了批评。它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Pope John Paul II)谴责,并在阿根廷和巴西被禁映。《向玛丽致敬》敢于违背传统。它包含了几个处女玛丽的裸体镜头—虽然去除了性的内容—并迫使我们通过将圣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重新思考神圣的演讲。《向玛丽致敬》展示的对于肉体、贞操、奇迹和上帝的激进的论断使它超越了所有“基督”类的圣诞节的肤浅理解。

7.与其参与到消费主义的狂欢中,不如在1985年的《巴西(Brazil)》中拥抱对现代文化反乌托邦主义的讽刺态度

 

你不知道特里·吉利安(Terry Gilliam)的《巴西》是在圣诞节期间上映的?惊喜吧!它甚至有一幕坐在轮椅上喝醉了的圣诞老人。这部杰作讽刺办公室生活、独裁主义、最后阶段的消费主义,是一部滑稽的政治反乌托邦作品,而且和我们的每天越来越息息相关。

 

  1. 与其在家休息,不如在1971年的《安东万叔叔(Mon Oncle Antoine)》中到魁北克郊区寒冷的外部世界冒险吧。

考德·朱察(Claude Jutra)的这部备受崇敬的电影是以12月24的加拿大大教堂为背景的。当你舒服地躺在家中享受着热可可时,观看15岁的本诺(Benoît) (Jacques Gagnon)和他的叔叔安东万(Antonie) (Jacques Gagnon)在运送死尸的路上在雪中游荡吧。这部电影很寒冷,也具有条理。它是一个慢热的火炉——或者可能是融雪炉——为你烹饪了圣诞节舒适温暖的多伦多的城市生活之外的世界的满足和挑战。

9.与其不工作去度假,不如在1960年的《公寓(The Apartment)》中感受职场晋升并获得后资本主义的孤独状态。

 

我们的“非圣诞节”圣诞节电影清单最后一部电影是比利·韦德(Billy Wilder)的浪漫喜剧《公寓》。故事发生在节日期间,杰克·勒蒙(Jack Lemmon)饰演一个孤独的上班族西西·百斯特(CC Baxter)。他将自己的公寓租借给了他的上级以便他们产生婚外情。Baxter下定决心个要爬到企业的顶端,但是当他遇到弗兰·库布里克(Fran Kubelik)时,一切都变了。

韦德知道爱会粉碎我们预期的生活轨道。他拍摄的电影中每一句风趣的对话都恰到好处。韦德对待企业成功心愿单和令人震撼的爱的礼物的方式也许,比起任何事物,更能诠释圣诞节矛盾的本质。《公寓》既是最好的“非圣诞节”电影,也是最好的圣诞节电影之一。

 

翻译/Translate: 吴雯堃/Amy Wu

校对/Proof: 余思杭/Valerie Yu

终校/Final Read: 王雪琪/Xueqi Wang

 

文学文化已死?

“小说已死”这一假说成立于虚无主义的崛起。虚无主义否认和怀疑人生的存在。

 

虽然许多人声称这是夸大其词,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现在这一代人已经从文学文化中脱离出来。当今时代,最知名的创意媒体是YouTube。

 

YouTube的出现是一件好事,也有一定的坏处。加利福利亚洲YouTube达人镜头下的世界和奢华生活犹如仙境,导致观众时常深陷众多“撕逼”或“爆料”视频,无法自拔。

 

伴随着这种新的文化现象,不幸的是,人们花费在“传统”爱好上的时间减少。我指的是,如果你的父母看到你沉醉在Netflix好几个小时,他们会说:“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可不守着电视。你该去做点别的!去外面,骑自行车,或着读本书!”

 

文学小说一度引领着流行文化,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兴起,人们对新故事的渴望已经被改编电影和有声读物所满足。

 

愈来愈多的像Audible这样的公司开始赞助YouTube博主。有声读物被认为更容易“阅读”,让人可以在“阅读”一本书的同时完成其他任务。这导致更少人选择购买实体书。而许多书店,特别是独立商店,也不得不关门倒闭。

对我个人来说,听书并不会像买下新书并品味书香那样让人兴奋。但真正让我感到悲伤的是,有人告诉我,他们甚至从来没听说过那些经典著作,更别提阅读一二了。

 

文学文化已经逐渐被Wattpad的傻瓜故事取代。比如一个女孩在咖啡馆或公园里读书,然后遇见了她未来会嫁给的男孩的故事。文学双关语和经典英国文学早已不复存在。每隔一段时间,某套系列丛书就会让流行文化陷入疯狂,让青少年心碎,挑起狂热的粉丝潮流,但从整体来看,文学文化已几乎油尽灯枯。

 

即使是和我的朋友交谈时也一样,很多人都说他们“喜欢读书”,但却无法专注地读完它。老实说,我和其他的书籍爱好者怎么能责备他们呢?这一代人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社交媒体,以及各式各样的快梗。

 

所有残留的文学文化,都是时髦人士把在咖啡馆阅读和拥有革命性思想浪漫化的产物。非常可悲的事实是,在一个小说变得不再与世界同步、快梗却变得及其重要的社会中,阅读本身都让人显得聪慧无比。

 

阅读不再与休闲有关,小说现在已经与学术和学业相互交织。许多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本能是拿起他们的电子设备,玩游戏、听音乐或使用社交媒体,而不是让自己沉浸在自己和周围世界都想象不到的故事中。

 

阅读现在被看作是一种后天的兴趣,而不是一种共同的爱好。读书看来已经变成了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父母带孩子去Chapters或者其他当地书店时他们会欣喜若狂的辉煌岁月已经不复存在了。

 

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传统小说已经过时。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文学文化正在面临,或者说已然死亡。

 

翻译/Translate: 钱泳欣/Wing Yan (Janice) Chin

校对/Proof: 王蔚/Wei Wang

终校/Final Read: 王雪琪/Xueqi Wang